站内搜索:
 
最新动态
·慈孝新闻·
·公告·
    慈孝新闻 您的位置:首页 > 最新动态>慈孝新闻         
中华好家风|《家训》:向善
     

文章来源:网络

中华好家风|《家训》:向善 

【编者按】为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、弘扬美德家风,文明井陉微信公众号将连载北京社科普及系列丛书《家训》。本期将继续推出第十章《向善》。 

人为善,福虽未至,祸已远离;人为恶,祸虽未至,福已远离。佛教强调因果报应,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讲因果,所谓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。多行善事、多做好事,有益于人,最终必然也有益于己。袁黄强调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,通过切实地行善积德,改变了自身的命运。董氏家族肯心行善,而且代有传人,铸就了一时的繁盛。历史的结论彰彰在目,我们每个人都应时刻存好心、说好话、做好事、当好人,以益人、益己、益社会。这是一个很简单、很浅显的道理,却也是很高远、很深邃的人生智慧。

【家训格言】

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——《易经·坤卦·文言》

  作善,降之百祥;作不善,降之百殃。——《尚书·伊训》

  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——(三国)刘备《遗诏敕后主》

  行善之人,如春园之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;做恶之人,如磨刀之石,不见其损,日有所亏。——(唐)赵蕤《反经》

  若施惠必待富而后为,吾儒终无济人之期矣。——(元)彭琉《诫子弟》

  桥圮路淖,子孙倘有余资,当助修治,以便行客。或遇隆暑,又当于通衢,设汤茗一二处,以济渴者。——(元)郑文融《郑氏规范》

  有益于人,是善;有益于己,是恶。有益于人,则殴人、詈人皆善也;有益于己,则敬人、礼人皆恶也。——(明)袁了凡《了凡四训》

  钱财盈丰,千仓万箱,若遇好事不做,遇贫难不施,不过一守财虏耳。——(清)于成龙《治家规范》

  多行一点善,多积一份德,但行一滴恶,即存一份祸。——东四街道南门仓社区郎海鹏

  出门走好路,出口说好话,出手做好事。——东四街道南门仓社区周利

  人恶人怕天不怕,人善人欺天不欺;善恶到头终有报,只分来早与来迟。——东四街道六条社区达双平

【家训故事】

袁黄:行善积德

  袁黄,号了凡,是明朝官员。万历年间中进士后,即授宝坻(今属天津市宝坻区)知县。在任期间,政绩显著,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

  在宝坻当县令时,袁黄想方设法多做些有利地方百姓的事情。当时,宝坻县常有水灾泛滥,袁黄于是积极兴办水利,将当地的三汊河疏通,筑堤防以抵挡水患的侵袭;到灾区,鼓励百姓沿着海岸种植柳树。这样,每当海水泛滥、挟带沙土冲上岸时,遇到柳树就被积挡下来,久而久之变成了一道堤防。袁黄又督导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沟渠,并鼓励百姓耕种。

  为了抵挡风沙和防止干旱,袁黄组织发动农民植树种草,治理风沙,筑渠引水,缓解灾情。经过几年奋斗,宝坻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耕作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。荒废的土地渐渐地得到了开垦。袁黄又尽可能地免除百姓的种种杂役,以便百姓安居乐业。

  与此同时,袁黄还对当地所交税收情况进行调查,发现农民负担过重,原来每亩田要付二分三厘七毫银子,而且各处向县衙交纳的钱粮也有多有少,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税负不公。于是,他就将情况搜集起来,向皇上做了详细的禀告,请求减轻百姓的钱粮。获得批准后,他派人把宝坻县所有的田地清理了一遍,并宣布每亩减免钱粮九厘一毫,赋税减轻了将近五分之二。全县农民雀跃欢呼,奔走相告。这一举动,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减粮善政

  袁黄家里并不富有,可是却非常喜欢行善布施。他奉行功过格的方法,也就是把每天所做的事情,按其善恶的性质分别记录为功过,再根据善恶的大小记录功过数,这是一种隐恶扬善”“迁善改过,进行道德自律、规范自己的行为的一种方法。期间,袁黄写下四篇文章,当时命名为戒子文,用来训诫他的儿子,这就是后来广行于世、影响极大的《了凡四训》。

  《了凡四训》由立命之学”“改过之法”“积善之方”“谦德之效四篇组成。在《了凡四训》里,袁黄了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,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,用自己的亲身经历,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,告诫世人不要被束缚手脚,要自强不息,改造命运。《了凡四训》问世以来,深受世人的推崇,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,对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、改造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。

袁黄的夫人也非常贤慧,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,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先生所做的功德。由于她没有读过书,不会写字,于是就用鹅毛管沾红墨水,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。有时袁黄较忙,当天所做功德较少,她心里焦急,忍不住皱眉头,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。有一次,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,想买棉絮做内里。袁黄问: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,为什么还买棉絮呢?夫人回答:丝绵较贵,棉絮便宜,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,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,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。

他们的儿子袁俨,后来中了进士,被委任为广东省高要县(今属肇庆市)县令,同样做了很多好事。

重德行善的恒利号钱庄

作为清朝末年北京城四大钱庄(恒利、恒和、恒兴、恒源)之首的恒利号钱庄,始终坚持”“”“为核心的经营宗旨,因而成为京城显赫一时的大户人家。这个大家族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后人学习的方面,这就是重德行善。

董文申年逾七旬,是恒利号钱庄的后人。生在大户人家,董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,在东四街道举办的忆家训,谈家风主题活动上,老人言谈举止间,都透露出一股儒雅之风。董氏家族当时在东四三条建宅置院,形成了以32号院(老门牌号)为核心,与31号、33号院相通构成东西向、坐北朝南横向复合型的四合院院落群。虽说加上东四三条161754号还有东四六条的几处房产,按说每一个小家庭都可以住独门独院。但是我的老祖坚决不同意,一定要混着住。董文申说,老人的意思是,几个兄弟要住在一起,这样才能做到不分你我,也就不会只是考虑自己小家庭的利益。

董氏大家族非常注重对家庭成员的培养,因为我的大奶奶和三大妈是续弦过来的,尤其是我的三大妈,当时比较年轻,和前妻所生的孩子只差十岁,但是她把这些孩子看成亲生的一样。现在我四姐回想起继母对她的爱和教育,还十分感动。

董家人重德,还特别注意行善。董老太太曾经在潭柘寺许下一个心愿——“修德养性,广济民生,并带动家人身体力行。据董文申回忆,董老太太的二儿媳董蔡氏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。父亲自学中医,经常为邻居和亲戚看个小病,消个小灾,颇有人缘;母亲心地善良,常做一些帮贫济困的事情。董蔡氏是独生女,倍受宠爱,就读于私塾,受家庭影响及父亲的教诲,也略微懂些中医药知识,虽然不能给人治病,但对药材药性有所了解。嫁到董家后,被董老太太修德养性,广济民生的大愿和慈善之心所感动,因此,对婆母十分敬重。

在家族收购永安堂以施医药广济民生的过程中,董蔡氏曾给婆母出主意,增强了董老太太收购药店的信心。董蔡氏医药知识虽然不是很精深,但也令董老太太刮目相看,就让她参与到经营永安堂的事务中。董老太太病逝和恒利金店资金转移到天津后,家族将永安堂转卖出去。董蔡氏就在家里开设了专门施舍药物的制药社,这就是广济制药社。之所以以广济命名,目的就是在继承婆母的遗愿。

董蔡氏把从娘家带来的和永安堂的一些秘方,筛选和制作了二十多种丸散膏丹等成药。后来,由于财力和精力不足,只保留了医治跌打损伤的八厘散,和治疗妇科病的胎前产后回生丹等药物,许多讨取药物的人都是慕名而来。由于药效显著,不时有一些富人也来讨药。董蔡氏闲暇时,就盼着有人登门讨药。有人来时,她一定亲自接待,并嘱咐用药和护理的方法。她还把自制的治疗烫伤、烧伤的蝎子油,主动送给邻居。当她知道谁用药后病癒,就非常高兴。她还在佛祖面前为讨药的病人进行祈祷。

董蔡氏每年在阴历428日药王孙思邈寿诞日,带领两个儿子董士溶、董士培和孙子董文治向药王施礼膜拜后,开始一年一度的药品配制。配制都是在夜深人静时分、避开女眷和外人来进行的,要忙活近半个月,配制的药品,要够一年施舍之用。

董蔡氏对药物质量要求十分严格,从不偷工减料,秘方中使用的名贵药材比较多,很耗财。为了秘方的安全,采购药材十分麻烦,除拆方分散采购,拆方隔期采购,拆方异地采购,委托他人采购外,还要采购许多障眼药材,采购任务由两个儿子和一位永安堂的老师傅来帮忙完成。

董蔡氏每年在药物方面的支出是个不小的数目,直到1947年,终因财力不支而结束了药物的施舍,经营近20年的广济制药社被迫关闭。

1949年以后,董蔡氏将全部药方都无偿地献给了政府,希望政府能够依照药方,组织人员生产,以便造福于更多的人。遗憾的是,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药方的宝贵价值,再无下文。但董吴氏、董蔡氏以及董家其他人的行善之心、助人之行,应该为我们铭记。

 



  上一篇: 中华好家风|《家训》:勉学
  下一篇: 原来尊重老师这么重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