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网络
中华好家风|《家训》:知足
【编者按】为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、弘扬美德家风,人文之光网将连载北京社科普及系列丛书《家训》。本期将继续推出第九章《知足》。
(图片来源:网络)
“贪得者身富而心贫,知足者身贫而心富。”知足是一种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生活智慧。知足者未必没有进取心。与知足相对的是贪婪、不知足。两千多年前,老子就提出了“罪莫大于可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恒足矣”,认为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了,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了,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了。在他看来,懂得知足知止,心无贪求,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。人们之所以会遭受祸患,主要是不知满足,总是贪求一些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,一些不必要的东西。这种人,不仅过得很累,而且终有一天会因为不知足而受其累。唯有懂得知足的人,才能避免灾祸,保全自己,才能获得幸福、圆满的人生。
【家训格言】
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——《老子》
如不知足,则失所欲,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——(三国)王昶《家诫》
知止知足,庶免于辱。——(北朝)魏收《枕中篇》
论家计休怨我不如人,不如我者尚众;论才学休夸我能胜人,胜于我者更多。——(清)李惺《西沤外集·药言剩稿》
富莫富于常知足,贵莫贵于能脱俗,贫莫贫于无见识,贱莫贱于无骨力。——(清)王士俊《闲家编》
别人骑马我骑驴,自觉无颜叹不如。君试回头一察看,道旁还有赤脚汉。——(清)倪元坦《家规》
富贵贫贱,总难称意,知足即为称意;山水花竹,无恒主人,得闲便是主人。——(清)张英《聪训斋语》
事能知足心常惬,人到无求品自高。——(清)纪昀《训次儿》引陈伯崖语
知足天地宽,贪得宇宙隘。——(清)曾国藩《曾文正公家训》
知足才会幸福。——东四街道豆瓣社区洪秀华
最幸福的人是那些知足常乐者。——东四街道豆瓣社区刘文秀
知足常乐,能忍自安。——东四街道二条社区石效武
【家训故事】
李日知辞官
李日知是唐朝官员,他为官刚正廉洁、不阿谀奉承,广受好评。唐玄宗即位那年(712年),李日知转任刑部尚书。自上任后,他屡次上书玄宗,请求辞职,要求告老还乡,最后玄宗批准了他的请求。
对于辞职一事,李日知事先并没有与妻子商量,等获准后,他回家吩咐佣人,准备收拾行装,启程回老家。妻子吃惊地说:“咱们根本没有什么家产,儿子们也还没有个一官半职,你为什么不替他们的前途考虑安排一下,就这样急匆匆地辞官了呢?”李日知对妻子说:“我本是一个书生,能达到这个地步,已经很过分了。人心没有满足的时候,欲壑难填,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,贪得无厌,就不会有止步的时候了。”他毅然回家过起了田园生活。在家乡,他也不事产业,而是关心青年,奖掖后进,一心为朝廷培育人才。开元三年(715年),李日知安然逝去。他虽然没有带给家人荣华福贵,但却给后人留下了知足常乐、两袖清风的美誉。
石效武:知足常乐
二条社区的石效武是满族,爷爷是镶黄旗,奶奶是正白旗。爷爷告诉他,老根在“丰田长白山”,祖辈是“当兵的”,1644年跟着顺治爷进关。他家的家训是“知足常乐,能忍自安”。对于“知足常乐”一条,石效武深有感触。
首先,他们满意、知足于自己的经济条件。早在30年前,石效武和妻子杜荣娣在大西北工作。当时工程处1700多人其中90%是“半边户”——一个职工,家属在农村,而且大多“多子女、穷亲戚”。相对来说,他俩“双职工”的经济条件优越多了。回到北京后,作为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,经济一度紧张。退休后,退休金远远低于同龄人。而在他们兄弟姐妹六人中,作为老大的石效武,论房产、论汽车、论存款,都是倒数第一。但他们不自卑:有退休金,吃穿不愁;有祖产老宅之一部分,住房不愁。说到房子,是老人留下来的老宅子,虽只有立锥之地,但自己够住了,子女结婚,由他们自己解决房子问题。因此,全家没有为吃穿和住房犯过愁。对于老房子的改造和装修,也是适度即可,不追求豪华、时髦,不攀比。用石效武的话说,在咱北京,国际化大都市,地位高的人、有钱的人,多了去了,比得完吗?比得起吗?因此,对于他们夫妻俩来说,有一灶台,有一饭桌,有一足够长的床铺,再加一张电脑桌,能随时敲出些文字,表达自己的所思随感,创作各种文体的曲艺节目和剧本,也就足矣!
其次,他们满意、知足于子女。虽然在经济上不那么宽裕,但是夫妻二人重视教育,哪怕收入再低,为教育投资,毫不犹豫。他们女儿考到厦门大学,再到哈萨克斯坦当翻译,后留学俄罗斯读到博士,连续在外12年,“海归”之后,任职于大型央企,是业务骨干。可是,儿子比女儿的学历低了不少。女儿和儿子,学历悬殊,但他们心理平衡,因为这是儿女各自的选择。夫妻俩自觉问心无愧的是:当初,为姐弟二人支付学费,从来没有含糊过。何况,他们儿子也过得很好。儿子献身国防军旅5年,1998年夏天哈尔滨松花江特大洪峰时,冲在第一线,立功受奖,并加入党组织,后来到日本“研修”3年,回国后在国企快递业当驾驶员。现在,儿女工作稳定,胜任愉快,敬业乐群。而且,姐弟之间关系亲密。每年老两口生日,儿女总是先商量好细节,再宣布为父母亲庆生。儿女如此懂得孝顺父母,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?
还有,他们满足、知足于当前的生活。夫妻俩业余兴趣广泛:诗词、歌舞、太极拳、观剧、郊游、参观展览等等。两人身体好,爱好远足旅游,除了国内的名山大川、港澳台,还去过亚、非、欧、澳、美五大洲。每一个大洲,分别去过一至四国。夫妻俩“三证齐全”:出国护照、港澳通行证、台湾旅行证。只要时间允许,抬腿就走。对于父母亲的“疯玩”,儿女大力支持,一个网购机票,一个机场接送,姐弟二人各负其责,从人力到财力,全都安排好了。何为最美?夫妻俩自我感觉良好,乐不可支,总是“美滋滋的”,这就是“最美”!
石效武坦言,咱北京人的一部分有个毛病:“气人有,笑人无。”演化成现在的新潮说法,则是“羡慕、嫉妒、恨”;抱有如此想法的人永远不得安宁,攀比、斗富、虚荣……全是自寻烦恼。
对于违规建筑的拆除,石效武也有自己的看法。一些违规建筑,有的被拆了,有的还没被拆,“等着瞧”还在观望。没被拆的许多家,并非刚性的自住需求,而是“吃瓦片,收房租。”对此,有人羡慕、有人不平。他觉得,正确的心态应该是“遵纪守法,心安理得”;即便周遭的人全靠“打擦边球”发了财,“我自岿然不动”。中国画的技法还讲究“留白”呢,一幅宣纸不可全部填满,院子里盖满了房子,还起个三楼,变成了“农作物的密植”——院子里“种”房子,出不来气,就是一种“得”吗?当然值得怀疑。相反,身体好,到处跑,能力所及,参加几种文体活动,快乐地学习,诗意地生活,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?
如今,“既得利益”“既得利益者”“既得利益集团”的使用率极高。石效武认为,从广义讲,全体中国人都是“既得利益者”。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后,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,全体中国人民已经享受了连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和平的生活,全国13亿人无一不是“既得利益者”,因此,每个人都应该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,都应该为这个时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。
石效武所作的四言诗,集中表达了他知足常乐的心境:
知足常乐,能忍自安。家训不忘,体健心宽。
吃亏是福,贪婪惹祸。房车之外,别有名川。
五洲四洋,尚未走透。精神富有,谁能偷走。
幸甚至哉,东四居民。传统文化,植根深厚。
(人文之光网综合)